传授三坛大戒,是中国汉传佛教特有的授戒仪式,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法仪,更是一种法脉与佛教文化的传承。普陀山佛教协会为敞亮全面从严治教窗口,积极打造普陀山传戒样板,传戒期间严格按照国家《宗教事务条例》《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及《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法依规严把僧众入口关、传戒质量关,规范传戒工作标准,时刻抓好对普陀山癸卯年传戒法会的指导、监督、审查工作,以期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弘扬戒法、接引后学,为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贡献力量。

男众
女众

什么是戒律?

戒律,梵语尸罗,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什么是佛教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为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受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戒体。

三衣

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正装衣,是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

威仪

威仪具足不但可以摄心,还能使众生睹僧宝之庄严而起信,自利利他。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

戒律的流传

凡是一种约束性的规定,虽然多能使人按步向上,但是这一向上而至最上的境界,即使人人向往,却也未必真的能使人人皆去拾级而上。

戒律在中国的弘扬

佛陀的教法是平均发展的,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就是这一平均发展的基础,也是这一平均发展的中心工作,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沙弥的等位与类别

沙弥,在佛陀初期的僧团中是没有的,沙弥在佛教中的出现,较之比丘尼的出现,早了一些,那大概是在佛陀的亲生子罗睺罗随佛出家时,才开始有的。

具是比丘六物之一,即坐卧时敷在地上、床上或卧具上的长方形布。《十诵律》载:未敷尼师坛不得坐卧于大众之卧具上。《五分律》卷九载:为护身、护衣、护僧之床褥,故制之。

毗尼

毗尼是僧团共同生活的规定,具有强制力,相当于僧团中的法律。不能遵守这些规定的出家人,将强制被逐出僧团。记录、收集僧团戒律的经典,也被称为毗奈耶。毗奈耶的总集,即是律藏。

受戒为什么要忏摩?

在三坛大戒中,每于受戒前夕,戒场都会为戒子们安排隆重殊胜的忏摩仪式,戒子须礼佛、忏悔、发愿,以达身心清净,纳受戒体。

比丘

男子出家进入佛教僧团,受具足戒且满二十岁以上的修行僧称为比丘,女子则称为比丘尼。

具足戒

具足戒又名比丘戒、具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应受持的戒法,意译为近圆戒。

露罪忏悔

露罪忏悔又称发露忏悔,是由新戒们根据佛教戒律的要求,检查坦白自己以往犯过的罪愆,并进行忏悔的仪式。整个过程由羯磨师主持,由露罪师作助手。

比丘、比丘尼的出现

比丘及比丘尼的出现,是由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人类之中出现了一颗光芒万丈而又烁古照今的明星——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悲佛陀释迦世尊。

何谓菩萨

菩萨,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全译是“菩提萨埵”,意译是“觉有情”,觉是觉悟、觉了、觉知、觉见的意思;有情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也是众多生命的意思。

何谓菩萨戒

菩萨所受的戒,称为菩萨戒;要做菩萨,必须先受菩萨戒。如《梵網经》中所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持戒的功德

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item.Title}}
加载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