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三坛大戒为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受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戒体。 作为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恪守清规的顽强意志外,首先必须经过佛教戒律中规定的程序。即在剃度出家后的几年或更长时间,履行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的隆重仪式。这种仪式在设置有专为佛门弟子传戒的戒堂和戒坛的各大丛林举行。 为秉承世尊遗教,光大如来戒法,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经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2021]127号)批准,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主办,普陀山普济禅寺承办传授男众部三坛大戒。

成道之阶

戒香馥郁

普陀山普济禅寺辛丑年传授三坛大戒新戒报到

普陀山普济禅寺辛丑年传授三坛大戒举行正授沙弥戒

普陀山普济禅寺辛丑年传授三坛大戒举行正授比丘戒

普陀山普济禅寺辛丑年传授三坛大戒举行正授菩萨戒

以戒为师

沙弥的等位与类别

沙弥,在佛陀初期的僧团中是没有的,沙弥在佛教中的出现,较之比丘尼的出现,早了一些,那大概是在佛陀的亲生子罗睺罗随佛出家时,才开始有的。

比丘、比丘尼的出现

比丘及比丘尼的出现,是由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人类之中出现了一颗光芒万丈而又烁古照今的明星——救人救世并救一切众生的大悲佛陀释迦世尊。

具足戒

具足戒又名比丘戒、具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应受持的戒法,意译为近圆戒。

比丘

男子出家进入佛教僧团,受具足戒且满二十岁以上的修行僧称为比丘,女子则称为比丘尼。

什么叫作比丘、比丘尼

比丘主要的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色身,所以叫作乞士。另外还有“破恶”、“净命”、“净持戒”等意思。

露罪忏悔

露罪忏悔又称发露忏悔,是由新戒们根据佛教戒律的要求,检查坦白自己以往犯过的罪愆,并进行忏悔的仪式。整个过程由羯磨师主持,由露罪师作助手。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

受戒

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严,即在於佛教弟子们对於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

沙弥

沙弥指佛教僧团中,已受沙弥戒,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子。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为五众之一。同时,已受沙弥戒的出家女子称为沙弥尼。

毗尼

毗尼是僧团共同生活的规定,具有强制力,相当于僧团中的法律。不能遵守这些规定的出家人,将强制被逐出僧团。记录、收集僧团戒律的经典,也被称为毗奈耶。毗奈耶的总集,即是律藏。

戒律在中国的弘扬

佛陀的教法是平均发展的,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就是这一平均发展的基础,也是这一平均发展的中心工作,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受戒为什么要举行忏摩?

在三坛大戒中,每于受戒前夕,戒场都会为戒子们安排隆重殊胜的忏摩仪式,戒子须礼佛、忏悔、发愿,以达身心清净,纳受戒体。

具是比丘六物之一,即坐卧时敷在地上、床上或卧具上的长方形布。《十诵律》载:未敷尼师坛不得坐卧于大众之卧具上。《五分律》卷九载:为护身、护衣、护僧之床褥,故制之。

三衣

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正装衣,是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

戒律的流传

凡是一种约束性的规定,虽然多能使人按步向上,但是这一向上而至最上的境界,即使人人向往,却也未必真的能使人人皆去拾级而上。

威仪

威仪具足不但可以摄心,还能使众生睹僧宝之庄严而起信,自利利他。

什么是戒律?修行者为何一定要受戒?

戒律,梵语尸罗,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什么是佛教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为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受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戒体。

戒幢高竖

庄严壇场

毗尼为教

谨律息心

  • 护持三宝

  • 观音道场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胜地,秀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佛教文化溶汇一起,成了名扬中外的“海天佛国”。《华严经》记载的“观自在菩萨至普陀洛迦山”一说,使普陀山成为观世音菩萨之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