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形成与《盂兰盆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盂兰盆会上,除设斋供僧外,还有拜忏、放焰口等法事活动。

盂兰盆节是佛教东传后吸收祭祖习俗和孝道观念所产生的节日。

盂兰盆,原义为“倒悬”,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急需大解救。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目连母亲宰杀牲畜,从不修善。死后被打入地域饿鬼道,给她吃的东中未到口中化为火炭。木连为救母出家修行。目连依佛嘱,于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目连母亲得以转入人世。目连又诵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进入天堂。(图:Tolearn)

地藏菩萨未成道前为一个婆罗门女,其母悦帝利不信三宝,修习邪道,死后堕无间地狱受苦。婆罗门女为救度其母出离地狱,瞻礼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布施塔寺,大兴供养,以至诚恭敬之心称念佛号,为母设供修福。并发立弘誓,尽未来劫广度罪苦众生。其母承女孝顺,离狱升天。

孝道思想

中国佛教在宣扬孝道的同时,强调的是“孝心”与“孝行”的统一,即用行动去报答父母恩情。佛教还提出父母去世时“三年心丧,临丧宜哀”的主张,以告诫佛教徒不忘恩情、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

祭祖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月十五是中国的“鬼节”。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十五这天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因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文化。《盂兰盆经》中目连正是通过斋僧祭祖的方式救赎母亲出离地域。

僧伽供养

《盂兰盆经》中强调对僧伽的供养饮食, 要借僧众的力量才能救赎祖先的亡灵出离地狱。佛教东传时正是印度佛教大盛时期,佛教中的“他力救济”正是佛教盂兰盆节“债僧供佛”以济拔亡灵之仪式的由来。

(齐高帝萧道成)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三百名僧。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

国家大寺, 如似长安西明、慈恩等寺……(皇室)每年送盆, 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 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

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又设高祖已下七圣神座,备幡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于幡上以识之,舁出内,陈于寺观。

如意元年七月望日,宫中出盂兰盆,分送佛寺。则天御洛南门,与百僚观之。

诸寺在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全城士庶巡寺随喜,甚是盛会。

梁武帝

梁武帝花费三年时间创立仪文,并于镇江金山寺举办第一次水陆法会,之后盂兰盆会规定基本依照此仪文。梁武帝对佛教的大力推行,盂兰盆节开始成为朝廷定制。

武则天

在其统治时期,佛教得到迅速发展。每年的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武则天都会在洛阳城南门外举办盂兰盆会。武则天大力支持佛教弘扬,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佛教氛围。

唐代宗

代宗将过去施盆于寺之仪式改设于宫内,供奉更庄严之器物。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建巨幡,将各帝名号缀于幡上,将其迎入道场中。自此以后,每年皆是如此。

唐德宗

德宗登基之初,虽罢除了于宫中开设的盂兰盆会内道场,但他常于七月十五前往寺院观赏盂兰盆会,并积极参与各类佛事活动,甚至专门为盂兰盆会赋诗。

诵念佛经

善信居士会在盂兰盆会当天受持读诵《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严经》等经书,以此功德回报生养深恩,现世父母延年益寿,去世父母离苦得乐。

斋僧供养

十方众生在佛号声中,盛装百味美食,礼敬诸佛。为自己七世父母及现世在厄难中的父母,供养十方僧众,用这样殊胜的功德来救度亡故的父母及六亲眷属。

施放焰口

瑜伽焰口以其特殊的作用 、庄严的场面、悦耳的腔调,得到中国佛教徒的喜爱 ,在中国寺院中得到广泛流传。尤其是在七月的“盂兰盆节”,放焰口更是必不可少的佛事活动 。

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在每月望月的时候举行,到七月望月之日,水陆法会成为盂兰盆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水陆法会以上供十方诸佛、圣贤,无遮普施斋食为基础,救拔诸六道众生。

日本

盂兰盆会是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当时两国文化交流频繁。

初入日本的盂兰盆,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主要内容为祭祀祖先、祈愿诸佛保佑等。

但至平安时代末期,受本土神道教思想的影响,盂兰盆会出现了日本化的倾向。

日本的盂兰盆会,主要内容变为六道参拜、五山送祖灵火、六地藏拜庙及千灯供养等仪式。

朝鲜

朝鲜的盂兰盆节,在新罗王时代便传播开来。

“又按盂兰盆经,目莲比兵具五味百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最初的盂兰盆会在于供养诸佛。

在传播过程中,盂兰盆与朝鲜文化相结合,逐渐摆脱佛教色彩,成为具有朝鲜特色的节日。

如今,盂兰盆祭祀农神、祈祷丰收的含义已经超过祭祖奉斋的传统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