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农禅并重”最初孕育发端于四祖道信,道信号召门人都去从事生产劳动。印度佛教实行“供养制”,僧人通过“乞食”来获得信徒的日常供养。后来佛教传入我国,经过实践,发现这种“乞食”方式不适用当时的国情,故而佛教的大德法师开始寻求新的方式。

确立

怀海禅师折衷大小乘戒律而制《百丈清规》,将禅者的农事耕种与参禅修行合二为一,使禅者的农事耕种建立在符合佛教戒律和伦理的基础之上。《百丈清规》是一次佛教制度的重要创新,同时也是“农禅并重”的一次理论和现实上的实践。农禅方式就成为了全国寺院共同遵守的制度规章。

发展

农禅的修行方法,使不少的高僧大德在实践中悟到了禅的真谛。在《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典籍中就记载了很多关于僧人在农田耕作、除草浇水、播种采摘、舂米搬柴的禅修故事。他们从农作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禅,禅就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

意义

“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舂米作饭正好参求。”农禅并重是佛教顺应我国国情而特有的佛教中国化产物,成为佛教之特色。农禅是坐禅的基本保障,是修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禅,一方面僧众能够自给自足,实现经济独立,另一方面在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云居山真如禅寺

秉承百丈家风,历代方丈以身弘范,率众农耕。近代虚云老和尚重修云居,“耕云锄雾,打地抛砖,坐禅结七,讲经传戒。”

云门山大觉禅寺

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出坡、坐禅等禅宗丛林是日常修行内容,一直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丛林家风,为佛教界所称道。

峨眉山

实践农禅一致的禅宗文化。永寿大和尚说过:“佛法无处不在。今日插秧,道就在我们手上。行住坐卧是道,插秧也是道。”

嵩山少林寺

嵩山少林寺重现“农禅”道风,以利众生。在永信大和尚的倡导下,一千余亩的少林寺禅耕农场应运而生。

曹山宝积寺

曹山宝积寺每年夏至都会举行农禅插秧活动。插下秧苗,栽下希望,用心体会自古以来禅宗丛林“农禅并重”的传统与宗风。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

滔滔不持戒, 兀兀不坐禅。 酽茶两三碗, 意在镢头边。

——仰山

百丈清规兮, 度众而称宝筏。 禅农并重兮, 稼穑而乐僧家。

——舒实波

寒气将残春日到, 无索泥牛皆勃跳。 筑着昆仑鼻孔头, 触倒须弥成粪扫。

——应圆禅师

我有牧童儿, 执杖驱牛转。 不使蹈荒田, 岂肯教驰践?

——善昭

雨后鸠鸣,山前麦熟。 何处牧童儿, 骑牛笑相逐。 莫把短笛横吹, 风前一曲两曲。

——守恩禅师

烟暖土膏农事动, 一犁新雨破春耕。 郊原渺渺青无际, 野草闲花次第生。

——虚堂禅师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栖蟾和尚

疏陋无能处市尘, 问农学稼为争先。 近来已得真三昧, 竖掷横抛直似弦。

——济水洸禅师

山中行携篮, 采蕨称幽情, 牧童唱罢胡笳曲, 子规枝上一声声。

——法演禅师

十一

写出个僧, 冷淡无能。 默耕田地, 力锄葛藤。

——正觉法师

十二

泥泥水水一年农, 收拾将来碓下舂。 炊软香分千钵饭, 肚皮参饱放颓慵。

——正觉法师

十三

佛印桥头贪揽月, 莲花城里苦营田; 弘扬净业昭功德, 丕振宗风结梵缘。

——传印法师

十四

特来学农禅, 方知此山美; 钟声落人间, 楼台真雄伟。

——一诚老和尚

十五

今来真如寺, 农田学稼通; 心中无所碍, 高卧乱云峰。

——一诚老和尚

十六

学稼真如寺, 犁云万仞峰; 禅心随朗月, 高卧彩霞中。

——一诚老和尚

十七

千年农禅继芳规, 打田搏饭供爨炊。 肩挑双百力强健, 如来家业许荷担。

——一诚老和尚

十八

密密打地田土平, 锄草灌禾意从容。 归来倦卧白云里, 不闻山外起雷声。

——一诚老和尚

十九

三万新芽叶, 称量只半斤; 但知香透腑, 莫忘孰辛勤。

——一诚老和尚

二十

一味圆悟主云居, 三字赵州参膺祖。 横林香透三千界, 一芽一叶浸辛苦。

——一诚老和尚

二十一

岭南樵夫赚袈裟, 禅道许共野人达。 斤斧不避稠林密, 性火还随薪火发。

——一诚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