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 2014.03 2025年6月15日至16日,由西安市大慈恩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主办的首届“玄奘与文明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本次研讨会涵盖史实考证、佛经翻译、玄奘思想等方面,进一步挖掘玄奘时代价值,于践行佛教中国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具有重要学术及现实意义。
2025-06-15
2025-06-16
玄奘法师(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独步千古的佛门大师,也是古都西安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名人之一。 法师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感佛法各经典学说常自相矛盾,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大乘天”“解脱天”称号,名誉五印。 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520夹,657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 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法师担任大慈恩寺上座,作为大慈恩寺首任住持驻锡十一年。期间开设译场、翻译经典,亲负篑畚,建造雁塔浮图,并与弟子窥基等创立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法相)宗。 译经十九年,玄奘法师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法师口述,弟子辨机整理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